PP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PP管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曹立用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0-10-15 02:03:25 阅读: 来源:PP管厂家

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曹立

天津北方网讯:7月21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联合举办的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进行主题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非常高兴参与中央党校和中建举行的新型城镇化的论坛。刚才上这个讲台听到主持人在讲一句话,讲的特别好,要感谢中建集团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而且对我们城镇化建设趟了一条新路,刚才大家也鼓掌了,我觉得需要确实给中建一个大大的赞。

中央党校和中建的合作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之所以重要和有意义,因为我们合作的题目有意义、有价值,因为城镇化我们知道是被西方学者称为影响二十一世纪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另外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合作的题目本身是非常重大的。

另外,我想中央党校和中建的合作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合作。中央党校承担了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同时我们也承担了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度的建设,所以,今天当我们看到中建集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的探索,实际上它是对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给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无论是从投资,还是土地整理、产业导入,还是民生的建设,都应该说它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刚才两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的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大家也会发现,我们把一些城镇化进程当中政府面临的苦恼、企业的苦恼甚至我们讲城镇人口,农民进城以后面临的苦恼;最后通过中建这种做法,中建方程的做法,把很多外部的事情内部化了,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我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实践层面的探索需要总结、概括。一方面理论层面上,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层面需要总结;还有政策层面,也需要向整个国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当中上升到政策层面,对其他的地区、其他的一些企业在参与城镇化进程当中会给一些有益的启示。

另外,中央党校跟中建的合作实际上我们也是一种红色基因的合作。因为今天的中国要迈向现代化,我们讲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央党校承担了领导干部思想和理论的培训,中建集团承担了很多城镇化进程当中的民生、社会责任,所以我想共同承担了这样重要的责任,所以说这个合作非常有意义。

因为中央党校更多要从实践当中,一个是立足全国,一个是立足理论,对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会带哪些方面做一些政策调整,我在这方面跟大家做观点的分享。

当然,我们讲到的一些问题中建已经对这些问题做尝试性的解决,会发现我们做的已经趟了一条路,已经在往前走了。

目前,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设定的发展目标,在2020城镇化率要达到60%,到203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70%,这样的话有10亿人要生活在城市,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确实承载着中国现代化进程非常重要的内容。

城镇化在推进当中,大家也知道弊端很多,我们看到大量城市病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方面在物质丰富、交通便捷的基础上我们也遭遇到很多感觉幸福不是那么高的现象。我们讲城市究竟是什么?

这是著名的规划大师芒福德将城市比喻为一个容器,它容纳了很多东西,另外是一种磁体,也可以吸引很多东西;它是一个剧场,就是人们都在这里面可以不断的变换角色,这就意味着城市本身是非常丰富,这个丰富本身其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人,所以包括刚才有教授讲到,今天讲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

现代主义的城市恰恰忽略了城市的本晚育源,就是人本身,西方国家在工业化以来,特别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带动下,英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从现代化、工业化以来,它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的丰裕,实际上也带来很多问题,包括在城市发展当中,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城市作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机器,这样的话,城市自身的一些功能、文化的功能、人是否收益等等这些方面慢慢被淡忘掉了,所以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盛行,人与环境社会、历史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甚至出现了城市拜物教、工业主义、理性主义的城市观,最后淡忘了人的本身。

中国版的“现代主义”城市化理念在这么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当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首先,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建设不科学,规划观念落后,空间设计能力差,所以大家看一味求高、求大、求快,摊大饼,另外,整个城市在承载经济发展当中,发展方式粗放,从追求片面的GDP,包括城市化率,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端产业进入,对环境的破坏等等。另外社会治理水平不高,这也是由于我们自身二元结构,中国特有的体制问题,使得中国城镇化当中出现“贫民窟”现象,棚户区,收入差距很大,进城两栖人,农民工进城作为生产者,但是进城农民工作为消费者,作为城市市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是缺失的。

另外,在城市建设当中文化建设功能的缺失。现在即使有文化的表现也往往是作为形象工程;而作为城市的灵魂,文化本身是缺失的。

新型城镇化确实是在强调人,也就是说抛弃对现代主义城市理念的扬弃。所以它更突出人本身,所以我们讲新型城镇化道路确实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且讲新型城镇化,所谓的“新”就是突出了人本身。就是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注重了知识的先导、经济的集约、环境的友好、城乡的一体,包括文化的自觉,生活幸福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这个中建方程说是解幸福的方程式,我觉得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好的。实际上像幸福密码一样,幸福本身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本身,其实体现了人在精神层面的获益和感受。

新型城镇化在今天究竟承载了什么?首先,它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和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看到经济增长自身是面临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第一波的经济增长那样增长的动力、增长的环境都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中国经济还是要进一步往前走,因为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面临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还要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空间究竟在哪里进行研究。

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空间确实在城镇化当中,所以今天的城镇化承载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现在人均GDP大概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80%,大概有2.45亿人农民工会变成市民,真正享受和市民同样的权利。数百万人居住在城市的棚户区需要改造。另外,每年有大概700多万大学生毕业,这样的话,在城镇化上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的能力,新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相结合,所以城镇化一定会释放出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要承载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它也缩小收入差距。今天讲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今天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消除两极分化,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大的。这是2015年城乡的收入比大概2.73:1,也就是说我们是高于世界1.5:1的平均水平。这样的话,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农民进城要如何来缩小收入差距,现在讲到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井。这就要在城镇化建设当中,让人进的来、稳的住,同时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福利待遇。

现在讲扶贫,中国农民一方面现金收入少,另一方面享受的社会保障是少的,还有它的现代化,就是它享受的现代化层面的,就是现在城市人所享用的这些问题是缺失的。所以可能有一种现象,就是在有些地方,我是陕西人,陕北苹果产业发展很好,当你到陕北很多地方是贫困县,跟贫困户讨论问题的时候说一家有几亩苹果园,苹果如果卖出去解决收入是没有什么问题,脱贫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告诉你有苹果园,但是没人种。年龄大了种不动就得雇人,雇人成本又太高。子女呢?子女在外面打工,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为什么不回来呢?他说现在孩子不愿意回来,城市里面不仅仅是我们看到打工收入的高低,而是他在城市里面享受的是现代化的内容,享受的是现代化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到城镇化,不完全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解决收入差距,恐怕收入本身只是一个方面,它是要有公共的服务和现代化服务设施的。

另外,承载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文化的传承。城市本身是什么,它源于文明,本身也是文明的载体,所以想说新型城镇化从目前来看还要承载这些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我们今天讨论了很多问题,现在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人、地、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刚才两位老师从各个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

第一,面临人的问题,人怎么进城?一方面是体制、制度的问题、户籍制度的问题。另外,人进城以后怎么在城市生活得更好,这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第二,地的问题,如何促进城乡土地合理流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是我们从制度层面,包括城镇化建设当中土地本身。

第三,是钱从哪里来,就需要拓展城镇化资金渠道。

围绕这些难题和其他一些问题,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当中,从政策层面,有些已经开始推动了,有些做试点,比如说土地问题已经在做试点,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就是未来城镇化发展当中政策层面的变革。

第一,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要回归到城镇化本身的“人”,看人在其中是否作为主角。总书记也在强调,城市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是居住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城市不管怎么建也是人要在城市中生活,而不是要把它变成房地产,变成GDP的增长。

另外,人怎么进的来?需要创新户籍制度,帮助人口实现几个转变,一个是职业上从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当中,产业支撑非常重要。从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身份上是从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

这个图我们经常看到,统计城镇化率的时候统计两个指标,一个是常住人口,一个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也是城镇化率当中中国独有的,这两者有一些差别,未来要重点解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问题,就是他们进入城市以后享受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

创新户籍制度,让人进的来,留得住。目前存在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的二元,背后是福利制度的二元,大量的半市民化的人变成市民。

城市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生活更美好,从理念、到投入要到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

第二点,促进城乡土地合理流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导致农村进城以后在农村和城镇两头占地,而且城市建设用地又刚性增加,但是另外一方面土地又大量的抛荒,利用率不高,所以改革非常迫切。现在改革方向非常明显,而且现在也已经在做试点,就是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让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直接入市,自由流转成为土地改革大方向。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相关联。

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的提质增效;中国人多地少是国情,一方面要保证粮食安全,还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

二是土地征管机制,促进城镇土地利用提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监管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和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镇土地征占规模,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进入城镇落户人数挂钩的土地利用机制。

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探索,2015年以来,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试点方面大概已经拓展到了全国33个有代表的县,目前来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已有490宗、8600余亩,总价款约78亿元,农村宅基地退出7万余户,退出面积3.2万亩,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三,以投融资机制创新拓展城镇化资金渠道。这个钱从哪里来?刚才讲新型城镇化建设肯定需要钱,另外,我们知道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大概新增的投入需要6.6万亿元,拉动的消费增长是101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大概10万元的建设投资和1万元的消费需求,一方面确实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一方面实际上对我们的投资拉动还是非常重要的。

破解新型城镇化的难题,刚才从上午的交流中讲到了PPP的项目,包括下午有嘉宾也讲到了PPP的项目,现在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资金的问题,包括PPP的运行方式,目前已经是很具有中国特色了,跟它本身从英国进入已经不一样了。另外,新型城镇化PPP项目不光是融资的方式,它可能是一种运营的方式,作为运营的方式投入方才更可持续。中建方程在陕西的项目不仅是投资本身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建方程可以进一步的研究,中央党校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跟踪。

第四,重视产城一体,促进产城人协调融合。产业是城镇的根基,城镇是产业的载体,他们彼此都是需要的。在城镇化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产业成长主要是服务业,所以服务业是城镇化进程到了中后期主要的产业。我们曾经把产业跟城镇化的关联度做过分析,其实在城镇化初期的时候,更多是工业,就是制造业,我们国家建国以来往往大城市就是大工业,这些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到中后期以后,恰恰不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工业一方面是成本高了,又有了环境的问题就会迁出去,这方面中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本身要下移,工业要离开大量的城市,要往外走。推动城镇化主要是服务业,所以从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服务业现在也是新型服务业,比如说依托于信息技术,依托于生产性的服务业、生活性的服务业;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会成为未来产城人融合、城镇化进程当中重要的产业选择方向。

第五,树立“系统思维”,提高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总书记关于城镇化讲了很多,包括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提升式的转变。今天上午也讨论到,现在的城镇化也面临的问题就是多规的问题,各干各的,城市里面天天在挖各种各样的沟,今天挖一个明天挖一个,今天建了明天推倒,怎么做到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空间平台。在这方面上,中建方程已经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一点确实很值得全国推广借鉴。

另外在城市化建设当中,让生活更美好,这里面还有城市的治理问题。城市的治理是中国管理现代化非常重要的方式。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说农村包围城市,我们革命是这样的,我们建设也是这样的,好像长期以来习惯于对农村的管理,城市管理水平不是很高。所以今天的城市我们借助于新型技术、新的理念,所以说数字化的城市、智慧的城市、绿色的城市一定会成为未来城市管理的切入点。

现在大家知道,技术本身确实已经进步非常快了,所以城市当中的数字的地标,包括人们对于城市交通、水电网系统的建设,另外还有城市的运营,当然这里面强调绿色的建设。

第六,强化“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城市。城市建设是硬件,文化是软件,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承载地和生成地。所以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要解决所谓的千面城市。为什么讲城市千面?就是它没有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同样是一个城市,西安和天津,包括我们讲饮食和语言不一样,饮食和语言也是文化,这是就是文化的符号。所以我们现在对于城市化进程当中文化非常重要。为什么文化重要?因为城市是高密度、庞大人口的聚集地,是高度的人工化的系统,基础设施、人工活动,是高度化人工化的系统,人自身除了物质还要有精神的需求,所以人在工作、生活压力之下要调整、要调试自己,自我调试肯定是一个方面,还要依靠强大的文化力量进行调试,比方说这个文化是开放的,这个文化让人有艺术的享受,它可以通过这些基础设施,调整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英国非常有名的格言,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格言讲的特别好“谁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伦敦是一个文化的产物,我们在其中享受到现代的文明,这样文化本身就是城市化内在的要求,本质的特征。文化在城市当中良性的秩序,它是维护城市运行良性的秩序,这样一个基础。

所以它可以释放人们紧张的压力这样一种情绪,所以,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不仅是物质本身,也涵盖人自身在文化方面的需求。

特色之城、文化之城、魅力之城,不仅是一种符号,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内容。我们国家是文化大国,我们有5千年历史的积淀,留下了很多灿烂的城市文明。在现代主义经济增长的理念下很多城市没有文化,即使有很多很好的建筑,北京和西安相比,北京在城市建设当中,把传统的历史的很多东西打破了,现在城市建设当中恰恰是需要恢复这些东西的。所以总书记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战略资源,所以首先要文化自觉,其次我们需要文化自信。所以不断要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这在城镇建设当中尤其重要,要充分展示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所以才能够解决“千城一面”,而且在城市建设当中赋予了它灵魂。

这是我的一些认识,谢谢大家!(“津云”――北方网编辑尹辰辰)

武汉哪家医院治慢性咽炎好

南昌银屑病专家

成都治甲状腺有哪些

专业治疗女性不孕医院